中国进入互联网时代,大概是在98年,因此,互联网“去中心化”的特质,在90后、95后一代人的身上,体现的相当明显。因为,他们可以说是伴随着互联网一起成长起来的一代。
什么叫“去中心化”?从正向的角度讲,就是敢于打破一切常规,不满足于服从领导、专家的权威以及过往的所谓“成功经验”。
如今,这一代人开始步入职场,我们作为培训管理者,也开始着手管理越来越多的、与生俱来带着“去中心化”特质的青年们,这是一个新的挑战。
这代人内心多半都相信“世界是多样化的,人也是多样化的”,他们认为其实没有一条最好的路,只有属于自己的路。因此,他们对于长辈、师长“教诲”的态度,和我们所期望的,有所不同。
这种态度,其实并非一种有意的冒犯。
相反,我觉得这种态度,其实是进步的,这也是我愿意和年轻人呆在一起的原因。在双方都坦诚的前提下,你能把他们当成镜子,发现自己的盲点,然后不断改进,感觉也变得年轻起来。
而如果,你喜欢在年轻人面前摆老资格,拒绝从他们的角度思考问题,那么,经验对你来说,搞不好只是作茧自缚的累赘而已。
换句话说:你的成功经验,是无法套用在他们身上的,甚至可能都没法让你自己再成功一次。那么,又有什么值得抱着不放的呢?
时代在不断进步,人类也在不断进化。我们上初中才学英语,他们幼儿园就开始学了;我们大学才用上电脑,他们刚出生一两年就开始用了……我们又怎么能证明,自己比他们优越呢?我想,我们比他们虚长几岁,除了证明自己老,别无他用。也许,他们的想法,甚至比我们的经验更有建设性。因为,时代不同了。
所以,我们没什么了不起的。
如果我们不认识到这一点,不把自己放在一个卑微的位置,不跟他们站在一起,而是试图居高临下的去发号施令、灌输经验,那么,他们不但不会给你任何你想要的成就感,而且还有办法让你觉得很沮丧、很难堪。
虽然悲哀,虽然难听,但这就是真实的状况。那我们能做什么呢?
比方说,有些东西的有效性是亘古不变的,我们的美好生活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此。比如独立、勤勉、谦逊、尊重、条理等素养,你还是希望年轻人把这些东西真的当回事儿,好好修炼。可他们多半不听,怎么办?
我认为,他们并非天生不认同这些,只是我们的教育方式太刻板,加上他们还未真正踏足社会,没有责任、没有需求而已。我们只需在充分尊重他们的前提下,展现学习这些东西能让他们的生命出现更多的可能性,足矣。
所谓可能性,就是让你拥有多一些经历和体验的机会,而不是苦口婆心的教你学好。过得更好,不如过得不同。如何不同?你得学的更多啊!
因此,放下我执,坦诚相对,首先接受对方的想法,才能交换出自己的想法,大家都为了人生的可能性而沟通交流。这无关年龄、阅历,效果也要远远好过我说你听,单向填鸭。
君子如鉴,作为培训管理者,我们也应该当一面镜子。这面镜子,能够让学员看到自己的样子,看到希望、可能性,或是盲点。
千万别把自己树立成一个榜样,因为,榜样太多,你算老几?
但是,应该没人会恨一面镜子吧?